艾灸肚脐眼一直以来都是艾灸养生的热门项目之一,简称脐灸,其操作非常简单,而功效作用十分广泛,是保健养生、治疗对应疾病的上佳灸法。
中医认为,肚脐有一个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的养生要穴,名叫“神阙穴”。神阙穴,被认为是经络之总枢,经气之汇海,能司管人体诸经百脉。
现代科学家用“黄金律”来测量人体,结果发现:从肚脐到脚的长度,与肚脐到头顶长度的比值,恰好等于0.618,肚脐正位于人体的“黄金分割点”上。而“黄金分割点”应是调整人体功能的最佳作用点。
肚脐为先天之命蒂,后天之气舍,是强壮保健的要穴。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,有活化细胞、润肤驻颜、紧致肌肤的作用。具有补脾肾,益精气,抗老驻颜之功。用于虚劳诸疾,神经衰弱和预防保健,回春延年。
实验研究证明:经常艾灸肚脐眼,有助于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及内分泌活动,能调整阴阳平衡、调和气血,尤其是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功能,从而能起到扶正祛病、益寿延年之作用。
1、健脾和胃,生清降浊
脐疗可增强脾胃机能,使升阳得升,浊阴下降,以健脾止泻,和胃降逆。用于胃痛、反胃、痞满、呕吐、泄泻等。
2、通调三焦,利水消肿
脐疗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,使气机畅通、经络隧道疏通,能促进代谢,缩减脂肪。用治小便不利、腹水、水肿、肥胖等。
3、调理冲任,温补下元
冲为血海,任主胞胎,冲任督带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、胎、产息息相关,故药物温脐可以调理冲任,理气养血,固经安胎。临床用于妇女月经不调、痛经、带下、崩漏、不孕及黄褐斑、面色萎暗等证。
4、.通经活络,行气止痛
脐通百脉,温热药贴脐后,能够通经活络,理气和血,达到“通则不痛”。适用于肠麻痹、痹症,手足麻木及诸酸痛证。
5、敛汗固表,涩精补虚
脐疗能收敛人体的精、气、神、津,调节脏腑阴阳平衡,调整体质,使气血调畅,营卫通利,帮助入睡。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、盗汗、带下、久泄、梦遗、滑精、惊悸、失眠等。
第一法:肚脐隔盐灸
这是我经常推荐的方法,特别是小孩肚子痛、消化不好、呕吐、胃寒;把食盐放进肚脐里,用艾条对着盐灸,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度。每次灸20~30分钟,此法能快速起到温中养胃的作用。
第二法:艾柱直接灸
将燃烧的艾柱直接悬在脐中上方(1厘米左右)施灸,以觉得有温热感为度。每次灸15~30分钟,每日1次,连灸10次为1疗程。全年可不定时灸3~5个疗程。因体质素虚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、神经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较好。
第三法:肚脐隔姜灸
把姜片上穿刺数孔,覆盖于脐上,点燃艾炷在姜片中啄灸,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度。每次灸15~20分钟,隔日1次,每月灸10次,冬至开始灸最好。此法对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、腹痛诸症有预防作用。
艾灸养生是比较灵活的,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舒适度选择艾灸的时间。一般情况下,用艾灸条灸的时间可以短些,用艾灸器或艾灸罐因为比较温和灸的时间可以稍长。
艾灸肚脐眼可以用艾条,也可以用艾灸器,时间上也无严格限制。饭前饭后,早晚皆可,饭前只要不是太饿就行,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就可以灸,太饱太饿都不能灸。
如果是按疗程艾灸,前三次最好每日连续灸,每个穴位15-20分钟,以后可以隔日一灸10天为一个疗程。
1、艾灸不可离脐部太近,否则易烫伤。
2、温灸时先灸左方,再灸右方。
3、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。
4、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,过饥、过饱、酒醉禁灸,孕妇禁用,脐部有损伤或发炎者,禁止使用艾灸等。艾灸肚脐并非人人适宜,以上提到的禁忌人群,一定要禁用或慎用。
5、刚吃完饭或空腹不宜灸脐,温灸后要喝比平常多量的温开水,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,有助于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。